在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逶迤雄卧着太行山脉,它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绵延800余里,不仅是东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见证了历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战役的战略要地。它的形与神塑造了它的雄伟气概,也征服了诸多摄影家的镜头,为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而各家镜中的太行各有不同,有的重于表现太行之巍峨,有的重于表现太行之脉络,还有的重于表现其中的细致小景⋯⋯而在摄影家张海勇的镜头里,太行显露出最自然、真实的面目,它们不凸显壮美,也不刻画感性,而是平实又深情地展现出太行山四季的样貌,张海勇在太行山行走、拍摄了17年,用他挚爱的摄影语言诉说着对心中“中华脊梁”的追寻与向往。
摄影家张海勇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他是河南省风光摄影十杰,他的作品先后在国家、省部级报刊杂志发表百余幅,有50余幅作品在省级以上的摄影大赛中获得奖项,至今已出版了4部个人摄影作品集,在风光摄影领域颇有一番造诣。
张海勇对摄影的迷恋始于初中时代,那时候他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将老家整个县城仅有的两部相机借出来,拍拍合影和家乡的小景,过一把摄影的瘾。他对于摄影从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他甚至会在放学后去工地打零工赚钱支撑摄影的后期投入,还在居家小屋建立了简易的暗房⋯⋯后来,他将对摄影的热爱变成了工作,并掌握到更多摄影的技巧和理论知识。97年,他开始在业余时间搞风光摄影创作,98年,与安阳市摄影家协会两位摄影前辈的结识正式开启了他的风光摄影生涯,也使他与太行结缘,并对其钟情至今。
太行山虽壮美、旖旎,但也雄、奇、险,曹操曾在《苦寒行》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张海勇追随太行的创作路途尤为艰辛,但他却已坚持了17年,他将其对艺术的情感融进了太行山的一年四季。无论是春日花海如潮、万物复苏的太行,夏日云飞霞染、满目苍翠的太行;还是秋日雾霭如帐、斜晖融金的太行,冬日千里冰封、气势磅礴的太行,都一一留在了张海勇的相机里,姿态各异,斑驳陆离。太行山早已仿若在他心中,那里的草草木木都能够时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那里的角角落落都早已在他的心中定格。
张海勇在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尝试并总结出许多风光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借势”与“渲势”等等。他总是会带着画家或诗人的感觉走进太行,面对太行,被其震撼、感动,创作的灵感不禁油然而生,并自然流露在他的镜头里。在他看来,“风光摄影不能单单依赖于被摄体或者摄影机械,要用心激活相机,用人头驱动镜头。”
张海勇的太行风光之妙,与其所选择的机位也有关系,他的机位多位于海拔1200—1500米之间的山肩部位。在其之上,则成了俯瞰;在其之下,则成了仰视,都会有失平实。而他选择的机位视角,恰好能看到对面雄伟耸立的峰顶,也能感受到沟壑纵横的震撼和云海雾绕的仙境。可谓“上有天光云影,下有山岚雾气。品崖壁之险要,睹山脚之蜗居”之妙处。
对于张海勇而言,拍摄太行山已有17年的自己就像是一位太行“愚公”,他将太行山移进了自己的心里,也将自己的深刻情感移入了巍峨太行。 |